为响应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关于深化科学普及、播撒“科普甘露”的号召,10月15日,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举办了2025东湖论坛公众科普活动。来自洪山区第三小学、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的60余名师生走进实验室,展开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科学探索之旅。孩子们用眼观察、用手体验、用心感受,在沉浸式互动中触摸到了科研的温度与力量。
科学,从一颗“橘子”开始
活动伊始,实验室工作人员以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橘子为什么好剥皮?橙子为什么不好剥皮?”看似平常的小问题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讲解中,工作人员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揭示了果皮结构与组织差异的科学原理,让孩子们明白:自然界的奥秘,往往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在讲解过程中,师生们还了解了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一树多果”的多宝茄子树,到“全年供应”的优质柑橘新品种,每一项创新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通过现场展示,学生们不仅看到了现代园艺技术的丰富成果,也对果树嫁接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活动合照(许文璨 摄)
科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在实验室大型仪器平台,工作人员带领学生们走进科研的“硬核”区域,展示了实验室用于园艺研究的先进仪器设备。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仪器能精准分析果蔬的香气、滋味等关键成分,用“数据”揭示“哪个产品更甜、更香”的科学依据。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惊叹:“原来实验室里的科学研究,就在我们吃的每一口水果里!”
微观世界,别有洞天
在实验室电镜平台,工作人员向学生展示了植物细胞、花粉等微观结构。通过电子显微镜,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纹理与形态在屏幕上清晰呈现,宛如一场奇幻的“显微冒险”。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植物的微观世界竟如此壮丽精致,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宇宙”的新窗口。
科学,也能“尝”出来
活动的最后,研究生志愿者带领学生们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感官审评”实验。参与者通过观察、闻香、品尝,为编号样品进行打分,却并不知道其真实身份。孩子们在互动中了解到,感官评价是科研中分析口感差异、优化产品的重要环节。科学不仅藏在显微镜下,也在舌尖之上。
从果皮结构到显微世界,从仪器检测到感官体验,这场东湖论坛公众科普活动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了探索未知的兴趣。科学不再遥远冷峻,而是以可见、可感、可亲的方式,悄然走进了青少年的心中。
通讯员:许文璨 仲林林
审核人:卢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