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概况
公共平台是支撑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保障,一流的平台条件和运行管理水平也是展示实验室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建成了功能齐全、管理有序、运行高效的高水平公共科研平台。本公共平台位于园林南北两栋大楼的一楼和二楼,建筑面积近6000m2,拥有固定资产超过1亿元。
平台管理理念
运行原则:全面开放、有偿使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
建设要求:功能模块化、管理信息化、人员专业化、后勤物业化
全面提高设备使用效益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一流园艺学科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
平台组织架构
本平台实行平台管理委员会监督下的主任负责制,制定了平台管理章程,组建学术专家+技术专家的平台支撑队伍体系。
平台技术队伍
平台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园艺林学学院院长担任,委员会由各学科团队的专家代表组成。委员会负责审议和监督平台建设规划、建设方案、管理制度、平台经费使用方案、平台技术人员聘用和考核。现任平台管理委员会主任为程运江教授。
平台管理办公室主任负责带头制定平台建设规划,拓展设备使用功能,组建技术队伍,开展技术培训,与固定研究人员共同谋划高水平科研成果,全面提高设备使用率和服务质量。现任平台管理办公室主任为屈晓璐研究员。
屈晓璐
公共平台主任,细胞生物学技术专家,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从事细胞骨架调控园艺植物发育机制相关研究和细胞学方法拓展。
分平台介绍
代谢组学平台:位于园林南楼203、207,服务于园艺植物的代谢组学研究,进行植物激素、糖、有机酸、脂类、蜡质、类黄酮和萜烯类等植物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气相色谱仪:可以定量检测热稳定易挥发的有机物,如乙烯、衍生化糖酸和短链脂肪酸。
液相色谱仪:可以定量检测不易挥发的有机物,如酚酸、类胡萝卜素。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配有固相微萃取和液体进样器,可用于易挥发性香气物质、初生代谢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小分子化合物进行精确分子量定性和定量分析。配有ESI和APCI两种离子源,既可用于脂质、核苷酸、黄酮类等极性化合物,又可用于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酯等非极性化合物。
三重四极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可用于小分子极性化合物的绝对定量分析,如植物激素、氨基酸,也可用于群体材料的拟靶向代谢物相对定量分析。
植物生物化学平台:位于园林南楼107,满足生物大分子研究的需要,可进行蛋白的体外表达、纯化和分析,用于核酸和蛋白互作、表观遗传学等研究。包括蛋白表达、纯化、浓缩和检测系列设备,配套两间冷室。
细胞生物学平台:位于园林南楼201、202,满足细胞样品制备、观察、检测等相关需求,包括光学显微镜机组、组织制样和切片系统、细胞和生物大分子制备和检测系统等。
光学显微镜机组具有大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2台,荧光显微镜3台,常用于细胞器结构和动态观察、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蛋白互作检测、组织细胞发育追踪等。
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样品,用紫外切割方式顺重力收集目的细胞和组织样本,广泛用于园艺植物组织获取,用于分析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和蛋白。
生物信息学平台:大型计算集群,进行生物信息学研究,运行基因组组装、多组学分析等。
感官评价平台:本平台是与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所组建的中新联合实验室的重要部分,为国内第一个园艺学感官评价实验室,主要用于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园艺科学研究。实验室位于园林南楼北侧,面积近400m2,完全参照国际同类实验室高标准建成。平台还配备分析检测类设备,如气相色谱-质谱-嗅辩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等,用于风味物质的分离鉴定。
采后生物学平台:位于两栋大楼的一层,由材料预处理室、保鲜剂研发装备、果实清洗及精准分选线、气调库、冷库、简易贮藏库、以及与代谢组学平台和感官评价平台共享的各类分析设备组成。
植物生长平台:位于园林南、北楼一楼,建筑面积500余m2,配备65间可独立控制的生长室和多台精准环境控制人工气候箱,可满足温度(4°C-40°C)、光周期等环境控制。生长室配套土房、公共洗涤间等功能区域。
校内科研基地:位于校园东侧南湖畔,共占地面积700余亩,主要用于果树、蔬菜、观赏园艺、设施园艺、茶学等学科的种质资源保存、科研材料种植和教学实习。其中,温网室28500m2,塑料大棚近16000m2。
公共服务中心:承担实验室后勤保障、文化建设、科普和宣传、安全管理、公共设施维护、会议室预定和网页后台维护等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