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油果是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近年来由于人们的接受度的增加和市场需求的驱动,发展速度很快,一些地方已出现了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态势。然而由于我国牛油果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品种缺乏,可转化之成果不多,产业科研的需求十分迫切。

(刘国道和罗伯特·摩根)
近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减贫研究院院长刘国道,国际著名的植物叶绿体合成机理研究专家、园艺作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罗伯特·摩根(Robert Morgan)对滇西南的牛油果科研和产业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如下:

(图为调研组成员合影)
一、科研问题
科研团队组建较晚,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技术力量较弱;种质资源缺乏,保存平台不规范,新品种培育工作滞后,尚无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没有形成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采后管理、保鲜储运、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研究体系。
二、产业问题
1.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由于没有自主品种,企业、农户和农场主的种苗来源混乱,出现“资源圃式”产业园,商品化程度低,导致难以形成有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和市场效应。

(图为“资源圃式”产业园)
2.种植缺乏科学性。从育种、苗木培育、果园选址选择和规划、定植到初加工等环节极不规范,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技术支撑。具体表现为:园地选择和规划不科学、种植杂乱、土壤水肥管理混乱、整形修剪不合理、非生理性落果严重、病虫害防控不到位、缺乏采收和贮藏技术、质量参差不齐、初深加工缺失等。如,种植区域规划无指导,农户想种哪种哪,想怎么种就怎么种,有些果园实生苗、嫁接苗混种,果园整齐度差,商品率低;有些园地土壤通透性差、土层薄、易积水,导致根腐病严重。

(图为土壤贫瘠山地种植)

(图为低洼易积水地区种植)
3.溃疡病、裂皮病现象严重。部分果园由于修剪、施肥和环境条件管控不当,导致溃疡病、裂皮病现象严重。

(图为果树患裂皮病)

(图为果树患溃疡病)
4.根腐病引起挂果树大量死亡。部分果园种植后从第三年开始、特别是进入第5至6年根腐病引起挂果树大量死亡,给企业、种植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图为根腐病引发植株死亡)
5.幼树挂果。有些企业、种植户由于缺乏科学管理技术,或者急功近利,让未满三年的牛油果幼树挂果,导致牛油果树体严重受损,病虫害风险增加增大,甚至提前衰老死亡。

(图为一棵幼树挂果)
三、建议
1.组建全产业链科研团队。产业发展,人才是保障,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是支撑、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牛油果产业科技队伍,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壮大科技力量。同时,加大科研投入,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在强化基础研究上下功夫,从新品种选育、果园科学化管理、病虫害防控、采摘储运、冷链物流、催熟、初深加工等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开展深入研究,研发集成牛油果产业关键技术,为云南牛油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建立种质资源圃。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收集是关键,要广泛收集国内外种质资源,建立高标准的国家牛油果种质资源圃。
3.加强选育种工作。尽快选育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加强牛油果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重点对高产、稳产和多抗性优良新品种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研究,建立牛油果繁殖材料资源库,实施新品种通过省级或国家级审(认)定。
4.科学规划种植区。组织开展滇西南牛油果种植区域规划,避免在土地贫瘠、土壤不通透、低洼积水等不适宜区种植。
5.制订技术标准。针对本区自然条件,制订栽培技术标准。做到每一个重点县具有几个最适应、最高产的优良品种;结合实际制定成熟的良种栽培、管护和加工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标准。
6.开展采后管理研究。牛油果采摘储运、冷链物流、催熟、初深加工等采后管理研究对产业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要加大投入研发集成采后管理关键技术。
四、近期急需开展的工作
当前,牛油果产业面临根腐病、非生理性落果、溃疡病、裂皮病极等严峻挑战。调研组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立项支持相关研究,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信息来源:保山日报(文图:刘国道、杨天坤 责编:蒋建国 编审:杨冬燕)
原文链接:https://baoshanapp.aheading.com/cms/H5/News.html?article=28156&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