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刘玉琴 实习生 张航)近日,走进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院长徐强教授的办公室,两幅挂在墙上的水彩画吸引了极目新闻记者的目光。画中的主体是柑橘,出自徐强女儿之手。不止如此,徐强的办公桌上还放着柑橘样式的摆件。
“我读大学那个年代,水果还是限量供应,所以我选择果树学专业,一个懵懂的想法是希望让更多人能吃到适合自己喜好的水果。”当年高考,徐强选择了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2007年,他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干就是十几年。
7月26日,徐强获得湖北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徐强主要从事果树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研究,带领团队在柑橘基因组研究取得突破,克隆了控制柑橘“多胚”无融合生殖基因、果实品质调控基因以及抗溃疡病和耐黄龙病基因,基于基因组信息从野生柑橘从头驯化研究,创制优质绿色高效新品种。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 Nature Plants》和《Molecular Plant》等国际影响力刊物。
为中国柑橘“正名”
2023年,徐强在《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了该团队最新的研究论文。他们揭示了柑橘属和柑橘亚科的起源与演化历程,绘制了柑橘亚科的泛基因组图谱,鉴定了调控柑橘果实柠檬酸积累的关键基因。该研究对认识植物果实积累柠檬酸的分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同时为果实风味育种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
为了给中国柑橘“正名”,2013年前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曾多次带领徐强遍访古树、寻找资源。徐强也带着团队遍访云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等地。如果听到有关柑橘野生资源的信息时,徐强能马上丢下手头的工作,从武汉赶往目的地,驱车多小时到野生柑橘资源分布区,只为找到需要的样品。
“做我们这一行,常常需要在野外工作,有的时候可能还得睡在户外。”徐强笑着说,有的户外研究基地条件差,可能还会碰到蛇,工作时总能遇到各种意外情况,但团队成员已经逐渐习惯这种工作状态,还常常自嘲式地拍下户外的各种“囧照”。
在徐强团队的努力之下,我国柑橘基因发掘与利用已经走在全球前列,拥有的有育种价值的基因数量位居全球前列。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徐强畅想的人工智能的未来是替代人工,完成果树的日常监测工作,比如测试酸甜度、生长状况等,甚至在他研究柑橘基因组时,人工智能没准还能把看似不相干的基因组串联起来,提升基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但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的创新能力。”徐强说。
谱写中国当代新“橘颂”
柑橘是全球最重要的果树之一。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和营养食品需求的增加,柑橘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技术升级和品质提升等趋势。徐强团队瞄准这一趋势,试图在新品种培育、绿色生产以及品质调控等方面作出可行性探索。
徐强介绍,有一些很有特色的柑橘,它的价格会很高,比如说风味各异的,如甜的、酸的、苦的,甚至有点麻的,有点香味的,还有一些适合榨汁的,适合特殊人群低糖低酸的需求等,“我觉得这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品种,未来是果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徐强说,他要让每个人都能尝到好吃的柑橘。
徐强团队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赋能中国种业安全,比如“果树要上山上坡”,保护耕地。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研究出适合山地土壤种植的种苗。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提升育种效率,目前果树的育种平均周期是22年,徐强希望通过基因组选择育种,实现综合性能的高效精准改良。
徐强表示,筛选精准度后,以前要通过1万棵树苗才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现在可能只需要100棵树苗。育种效益提高,就意味着种植成本降低。
徐强团队与云南农科院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合作,在云南保山建立柑橘育种的“南繁”基地,主要是为了借助当地的高积温气候,柑橘一年四季都能生长,加快提升实验效率,最终再去全国推广新品种的培植计划。
基础研究初期,由于技术匮乏,起步总是充满艰难。徐强回忆起留校初期,因为研究手段粗浅,常常需要彻夜通读大量的文献资料。等到柑橘基因组技术平台成立以后,团队研究工作才得以走入正轨。
目前,徐强团队正在和一家农药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希望在野生柑橘资源身上开发出能够抑制黄龙病等病害的代谢物,实现绿色生产和种植的目的。“我们这一步也走在了别国的前面。”徐强自豪地说,他期待把科研成果写在我国柑橘主产区的大地上,赋能中国柑橘种业安全和高质量发展。
素材来源:极目新闻客户端
原文链接:https://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2206044&cId=0&tencentShar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