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橙黄桔绿时节,记者从今天上午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柑橘学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国际柑橘学会(ICC)主办,中国柑橘学会和华中农业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十一届国际柑橘学大会将于2008年10月26-30日在汉召开。 目前,大会已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外国嘉宾注册,预计参会人数将达1000人以上。这是该学会成立40年来首次选择在中国召开会议。 新闻发布会由学校办公室主任郭刚奇主持,大会秘书长、我校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袁友亮介绍柑橘大会基本情况及筹备情况;湖北省农业厅果品办副主任鲍江峰介绍湖北省柑橘产业状况;第11届国际柑橘学大会执行主席、中国柑橘产业首席科学家、我校校长邓秀新院士介绍了世界及中国柑橘产业状况、发展趋势及华中农业大学柑橘学科发展状况;我校宣传部部长彭光芒介绍了大会宣传工作安排。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商报、武汉晚报、楚天金报、武汉晨报等媒体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并就感兴趣的话题提了问。 科技处处长陈兴荣,园艺林学学院党委书记李国祥,园艺林学学院院长包满珠等,果树学系的教师和学生,第11届国际柑橘学大会志愿者和部分文法学院传播学的研究生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即将召开的国际柑橘大会是继去年第12届世界油菜大会后华中农业大学又一次承办全球性的“学术奥林匹克”。会议主题为:多样性与发展。涉及议题包括:遗传改良与育种(新品种选育、育种方法、种质资源、抗逆性等);生物技术与基因组学(细胞和组织培养、分子标记、转基因、基因组学等); 生理生态(营养生理、灌溉管理、气候及环境因子等) ;栽培技术(育苗繁殖、生长发育调控、有机果品生产等) ;病虫害及防治 ;采后生物学与技术(采后生理、病害控制、保鲜技术等) ;加工与生化(加工技术与工艺、生化分析技术等) ;经济贸易与政策(市场需求、贸易风险、产业规划、资助体系、协作机制等)。会议将安排主题报告、到华中农业大学和柑橘产区参观考察、展览等多项内容。 国际柑橘学会成立于1969年,是一个世界性的学术组织。柑橘产品的各环节专业人员(从研究到市场)均把这一学术大会作为本领域水平最高、信息量最大的会议。该学会现有700余名会员,其中中国会员20余人。国际柑橘学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学术大会,迄今,已先后举办了十届学术年会。2001年11月13日国际柑橘学会执委会表决同意在中国举办第十一届国际柑橘大会。 在国际柑橘研究领域,邓秀新发表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首位。他主持选育的“红肉脐橙”、“HB柚”、“清江椪柑1号”和“纽荷尔”脐橙等柑橘品种有效地改善了我国柑橘品种的结构,延长了鲜果供应期,提升了柑橘品种和产业竞争力。 邓秀新表示,希望通过举办这样一次国际学术例会,把中国柑橘种植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播出去,促使中国的柑橘产业走向世界。他说:“我国种植柑橘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希望古老的‘树’能焕发青春,为中国百姓、为世界人民造福。” 中国柑橘栽培历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柑橘最早出现在《禹贡》一书中,书载“橘”和“柚”被列为夏代(前2200年)大禹王的贡品。让人感兴趣的是公元前3世纪《周礼》记有: “橘逾淮而北为枳,地气使然也”。屈原在他年轻时的作品《九章》中花了一章写就“橘颂”来歌颂柑橘,首创借物咏志之写作手法。自此之后,柑橘就被识作高雅之象征,时常在诗歌和散文中成为歌咏对象。 近30年来,中国柑橘栽培面积和产量增长很快,20世纪80年代世界柑橘年增长率为2.2%,中国则以16.1%的年增长率迅速发展,到1990年,中国柑橘栽培达到114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1999年超过1000万吨,2005年超过1500万吨,2006年达到1790万吨,仅次于巴西居第二位,2007年达到2059万吨,跃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生产的柑橘主要以鲜食为主,加工只占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