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马铃薯
2011-09-25

“别人问我是干啥的,我就说是种土豆的!”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柳俊教授在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学术报告讲台上如是自我介绍。同学们对柳教授的谦虚幽默报以微笑,教室里的气氛活跃起来。
   事实上柳教授是在种土豆,不过是在分子水平上、在实验室的试管中。4月13日晚,柳俊教授在三教B302教室“从马铃薯说起”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植物变态器官发育及种子工厂化生产”的学术报告。
   报告开始后柳教授的细心讲解让同学们了解到:随着世界粮食危机加重,马铃薯以其营养丰富、方便种植、产量高等优势在许多国家大量种植;但细菌与病毒性病害,如曾造成19世纪欧洲大饥荒晚疫病等,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实际生产中长期营养繁殖的薯种不仅种性退化,更是成了病原体载体。
   为了研究马铃薯的生长特性和品种培育,柳俊教授“跑遍了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甚至还到过印度和非洲。发展中国家对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依赖性往往高于发达国家,我们国家尤为显著;马铃薯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首位,但以鲜食为主,加工利用比例不到20%,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柳教授介绍说。接着她从我国主要的马铃薯种植区域说起提出了阻碍马铃薯产业化的病害和产后品质这两大主要问题。
   随之根据她的科研团队的相关研究柳教授解答了马铃薯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如对于应用领域块茎品质这一研究重点,已有低温诱导的块茎特异启动子和无外源DNA转化技术体系构建。柳教授还详细讲解了基础研究领域中马铃薯对病原体的抗性及体细胞杂交的改良与运用这一重头戏。经过多年努力,她的团队成功实现了马铃薯产种率由常规的 1:10 飙升至 15亩/m2(即每平方米面积上的产种数量相当于15亩土地产常规薯种的数量)。各种病原体在试管培养面前再无法“胡作非为”,待筹划中的薯种工厂化成为现实大量耕地将得到“解放”,这能有效缓解目前土地紧张状况,柳教授说。
   最后柳教授分析了变态器官马铃薯块茎发育机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并说明了如何通过生物技术的手段将马铃薯高产稳产地投入市场。报告结束生科院张硕同学感叹说:“没想到再熟悉不过的土豆居然可以如此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