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下午,应果树系郭文武教授的邀请,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副所长王力荣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刘孟军教授来我院交流,做了题为《桃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和《枣育种的困惑与技术突破》两场学术报告。
王力荣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果树所近30年来在桃优异种质资源发掘、新品种培育与利用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桃原产中国,是我国第3大落叶果树。通过收集野生资源、地方品种,国外引进和自主培育等多种方式,果树所建立了我国最大的桃圃,保存资源达1130份。王力荣所在的研究团队对850份桃种质的195个性状做了系统评价,其中果实特性60个;阐明了郑州近30年来桃主要物候期变化趋势;建立了647份种质的标准图谱,完成了全面介绍我国桃遗传多样性的186万字著作《中国桃遗传资源》。在此基础上发掘桃育种核心亲本33份,定位品质、产量、抗性、适应性等相关性状15个。在新品种培育方面,建立了亲本选配、胚挽救、栽培措施缩短童期的育种技术体系,加速了桃育种进程。她特别指出,桃远缘杂交实现了性状互补;果皮无毛基因是改良果实颜色、增加固形物、实现优质的重要手段;降低需冷量是培育广适性和早果丰产品种的重要途径;而利用矮化基因其团队培育了节间较短、生长势中庸的乔化品种。至今果树所已成功培育优质、广适桃新品种21个,推广面积已达200余万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后,王研究员介绍了果树所近年来利用新兴的基因组学技术研究桃进化和分子育种的进展,提出桃是单一起源的理论,并完成了桃12个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工作。
在第二场报告中,刘孟军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多年来在枣育种和基因组学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果。我国是枣的原产地及最大生产、消费和贸易国。枣果实含糖量高达30%,为鲜、干果之冠。枣树具有诸多优良特性,如抗干旱、盐碱、耐瘠能力突出,成花快(单花分化仅7天)、花期长(2个月)、当年结果、自我疏枝能力强等。然而,由于枣花小、去雄极难、坐果率极低,枣树杂交育种异常困难。刘教授团队另辟蹊径,开发了田间实施的秋水仙素诱导免嵌合体多倍体育种技术,缩短育种周期2-3年,已创制多倍体新种质20个。同时,挖掘了一批可替代雄性不育的自花不实/不育种质,创建了“免去雄+胚挽救”的枣杂交育种方法,得率提高百倍。刘教授团队至今育成的品种为我国枣10大主栽品种中的5个提供了换代良种,并推广到全国多个主要枣区。随后,刘教授介绍了枣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进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以栽培面积广、品质优的冬枣为材料,其团队测序并组装了世界鼠李科首个全基因组序列,构建了枣属植物标记密度最高的遗传连锁图谱;首次揭示了枣与苹果、桃等一同属于蔷薇目;结合转录组分析,探索了枣果实高抗坏血酸、高糖、枣树枝条‘自疏自剪’和高抗非生物逆境等独特生物性状的分子机制。
两场报告内容丰富,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师生们与两位专家就果树育种与果树特异性状机理研究进行了多方面探讨,现场气氛活跃。两位专家多年坚持果树育种研究,成果卓越:培育并推广了多个新品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果树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其团队紧密跟踪前沿,利用飞速发展的基因组学技术开拓了果树分子辅助育种事业,真正达到了农业科研工作者所追求的既“立地”又“顶天”的境界,其热爱并执着于果树事业的精神也获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敬佩。
王力荣,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副所长,农业部果树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现代桃产业体系特色育种岗位专家;园艺学报、果树学报编委,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从事果树品种资源与遗传改良研究20多年,培育油桃、普通桃、观赏桃系列新品种16个,主编了大型专著《中国桃遗传资源》,以通讯作者发表有Genome Biology等论文,主持完成的“桃优异种质发掘、优质广适新品种培育与利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孟军,博士,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理事长,国际园艺学会枣工作组主席,河北农大中国枣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枣种质资源与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主持完成的枣基因组测序与重要性状分析解析研究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曾以第1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曾获何梁何利青年与技术创新奖等。
王力荣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刘孟军教授与师生交流